模拟集成电路专家孙楠、李强、吴江枫教授来校作报告
日期:2020-11-10 10:13 点击量:
(通讯员 刘术彬 梁鸿志 高宇璐)11月6日,清华大学孙楠教授、同济大学吴江枫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李强教授应邀来校作“高性能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系列学术报告,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师生代表参加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副院长朱樟明教授主持。
报告会伊始,朱樟明分别介绍了孙楠教授、吴江枫教授、李强教授的研究领域以及三位专家在学术、工业界取得的研究成果,会场师生以掌声对三位专家的来访表示欢迎。
孙楠首先作题为“打破kT/C噪声极限”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传统模数转换器(简称ADC)的kT/C噪声的来源并分析了其对ADC性能的影响,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了噪声的来源,对传统ADC的架构和电路性能有了一定的认知。孙楠所在实验室发表于ISSCC 2019和ISSCC 2020的两种技术,可以打破折衷关系,显著减小电容大小却不会产生较大的kT/C噪声。第一项技术为无需采样的连续时间SAR ADC;第二项技术采用新颖的两步采样过程消除kT/C噪声。两种技术均可以实现对电容大小几个数量级的减小,同时获得高精度,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对ADC输入驱动和参考缓冲器的要求。孙楠深入讲解了学术界中kT/C噪声的处理方法和先进技术的演化历程,列举了几种主流结构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可实施性。孙楠指出,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多从系统架构及电路的原理来分析,从而做出创新与性能并重的新型ADC。
随后,李强作题为“震荡周期数——基于VCO比较器的ADC设计空间探索”的学术报告,从VCO-based的比较器的角度对先进ADC的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李强从摩尔定律对于ADC设计的影响和如何极致化运用先进工艺做出高性能ADC切入,结合团队近年在学术顶刊及会议的学术成果,对VCO-based比较器进行了原理性分析,说明了其在ADC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VCO的诸多特性在奈奎斯特ADC中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李强介绍了VCO震荡周期数(简称NOC)这一独特指标,并对其固有的粗量化和亚稳态指针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NOC的提出为基于VCO的SAR ADC设计创造了额外的空间,从电路层面上可对VCO的频率范围和量化精度进行优化和控制,辅以低功耗可编程计数器再次提高ADC的性能。
接下来,吴江枫作题为“宽带数字射频技术与新一代通信芯片”学术报告,从近几年射频通信的快速发展切入,阐明了对高速度、高性能的RF-ADC需求的迫切性。5G通信的射频收发架构中,高性能RF-ADC的应用让射频直采的方案成为可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将射频的混频器、编码与解码等相关模块数字化,使得射频芯片的面积和功耗以百倍数量级的下降,显著增加射频芯片的集成数量。自2010年起,宽带数字射频技术为通信芯片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吞吐率,有线宽带、无线通信、光纤传输、数据中心等的新一代通信标准,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在提问互动环节,孙楠、李强和吴江枫与在场师生热烈互动,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教授们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高性能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物简介:
孙楠,清华大学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2011年入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并于2017年获得终身教职。从2020年起在清华大学担任长聘教授。2020年获得IEEE固态电路协会颁发的New Frontier Award,2013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Career Award。曾担任JSSC和TCAS-I编委,CICC和ASSCC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杰出讲师。还曾担任Intel, ADI, TI等公司的咨询顾问。共培养博士生21名,其中6人在中美大学任教。在芯片设计领域顶级期刊JSSC发表论文27篇,在顶级会议ISSCC/VLSI/CICC上发表论文42篇。
李强,教授,青年长江学者。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开始从事集成电路设计,2007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发表了新加坡高校研究生首篇JSSC论文。曾任职于新加坡学术和产业界,并曾担任丹麦奥胡斯大学工程系长聘副教授。目前担任电子科技大学低功耗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111引智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ADC、超低压技术、传感与医疗前端、模拟计算等。指导研究生获得ISSCC STGA奖励5人次。目前担任IEEE固态电路学会杰出讲师,CICC、ESSCIRC与ASSCC等国际会议TPC成员,IEEE电路与系统开放期刊(OJCAS)副主编等学术服务工作。曾担任ISSCC SRP委员、亚太电路与系统会议(APCCAS’2018)TPC主席、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TCAS-I)客座编辑等。2018年以来发表ISSCC/JSSC论文13篇。
吴江枫,同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博士。2003年至2015年在美国博通(Broadcom)公司从事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及通信芯片的研究。2009年开始致力于射频采样ADC的研究,联合发明了宽带通信的全频段捕获(Full-Band Capture)技术,推动了射频直接采样技术的发展。2016年起担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曾担任IEEE CICC会议和IEEE ICTA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