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微院师生热议科技创新
日期:2021-03-24 10:19 点击量:
(通讯员:杜永志)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郝跃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发言《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学院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干实事、求创新”主题,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系列活动,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开展热议。
校长奖学金提名获得者、2017级本科生赵航认为,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刺激创新活力,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作为微院学子,应当脚踏实地,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新青年的责任担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好好学习,刻苦研究,做微电子领域的突破者、奋进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
2019级研究生刘晨波表示,科技创新绝非一时之功,需要夯实基础,深入钻研,大胆尝试,充分交流,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都浸透着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微电子行业关乎国计民生,备受关注,作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我们更要稳扎稳打,求实创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广阔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硕士20级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祥辉表示,郝跃院士所说的“‘从0到1’原创性突破,必须有长期厚重的知识积累与奠基”对刚步入科研道路的研究生而言是最好的指路明灯。科学研究与创新突破不是靠突发奇想实现的,必然是在自己知识的积淀下产生,对于我国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这些年轻的科研学习者,应当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从搞清楚每一个晶体管的功能开始,从每一个电路模块开始,扎实学习,做好积淀,寻求突破。问题终将解决,困难必被克服。
2017级博士生张燕妮认为,科技创新不应当为了创新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做有用的创新。当自己刚开始科研学习时,选择了较为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方向所做的研究只是为了创“新”,对于器件性能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于是转而研究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在科研的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问题,但因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就不惧困难。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创芯之星获得者、博士生廖栩锋表示,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应该拥有三个心。首先必须要有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决心,下定了决心才有动力前行。其次还要有信心,坚信我们可以为芯片产业的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最后还要有恒心,科学研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努力,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守,才会有创新。
青年教师常晶晶教授认为,一切科学研究要以服务国家战略、民生需求为导向,做有价值的研究。我国正逐步的从跟踪式研究向引领式研究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从0到1的原创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研究中心、研究高地。科研发展一定要结合我们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平台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关领域取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集成系统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李振荣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要敢于担当、不辱使命,要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热情,做好科技创新中“源头和底层”的工作,努力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还要把创新的思维渗透到学生培养和课堂授课等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内心创新的火花,在新时代科学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辅导员王猛博士认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决定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作为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的育人工作者,我们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觉投身集成电路这一信息产业的基础研究领域,激发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斗志,为把我国建成世界创新高地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梁佳博认为,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以芯片、基础元器件为核心的半导体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掌握新一代半导体技术原始创新是实现该领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正在打造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的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平台,同时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努力创造从“0”到“1”的技术突破,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关键技术工程应用。
人才引进与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梁森认为,高校是科研人员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蓄水池。学院拥有以郝跃院士为代表,一批长江、杰青等国字号人才为骨干的科研创新团队,作为集成电路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平台,学院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优势,勇担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高校管理人员应配合学校职能部门,加快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科研内生动力,为其承担国家集成电路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做好精细化服务。